合作咨询热线:

400-123-4567

业务领域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邮箱:yunyingmm.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9-20 19:03:57 浏览:[ ]次

  “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动员会部署要求,着力构建“315”(“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云计算与未来网络等15大战略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打造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

  (一)指导思想。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强化教育、科技和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四个面向”,把握创新制胜工作导向,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系统重塑市域创新体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创新枢纽节点,为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提供强劲动能。

  (二)发展目标。到2027年,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和创新策源地建设取得更大突破,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大幅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进入全国前20位,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4.5件以上,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200人年以上。

  ——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加快完善。西塞山科创走廊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加快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建设,争取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1家,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家,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0家。推动湖州师范学院升格为“湖州师范大学”,湖州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标志性硬核成果加快涌现。八大新兴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明显提升,在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整车制造及零部件、芯机联动、物流装备、履带起重机及装载机、高端合金特材、地理信息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20项左右。

  ——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形成。打造成为长三角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理想城市。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实现倍增,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优秀工匠加速集聚,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到37%以上。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年技术交易额达到200亿元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基金规模超500亿元。

  1.打造“创谷”经济。在绿水青山中布局高能级科创平台,做好“生态+科技+产业”文章,以西塞科学谷为主平台,加快实施“太湖之芯”计划,全力打造半导体及光电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各“创谷”精准聚焦1—2个主导产业,建立完善新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三位一体”的科创平台体系,将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创新资源分层有序地导入到“创谷”中,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根据省和市重大战略需求,建立市级实验室优化调整机制,提升运行水平和绩效,做大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总量,积极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各区县政府。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以下均需各区县落实,不再列出)

  2.推动科研型应用型大学建设。融入高等院校“双一流196工程”,推进高教园区建设,支持湖州师范学院创建“湖州师范大学”,打造成为教学科研型大学。推动湖州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成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全面提升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等对地方发展的贡献率。完善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力争2个左右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实施基础研究行动计划,推进高校院所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加强数理力学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争创一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大力开展“双百行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湖州师院、湖州学院、湖州职院)

  3.打造技术创新中心体系。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省“415X”和湖州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校院所牵头组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成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5个以上,每年新建省级企业研究院6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左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

  4.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地球磁场模拟与监测系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建设,做强做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在行业细分领域单点突破、具备国内领先水平的新型科研组织,加大对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和太湖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型研发机构“星级评定”管理机制,推动“四个一”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改革。到2027年,引进八大新兴产业链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5家左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卫生健康委)

  1.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迭代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倒逼、引领、替代、转化“四张清单”,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大扶持力度,实施重点科技项目500个以上,力争制造业项目占比达到60%以上。带动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超100亿元,取得硬核科技成果50项以上。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出的重大成果,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申报认定首批次、首版次、首台套产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2.创新科技攻关机制。建立市场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机制,建立完善“重大专项+重大专题+重大项目”科技计划支持模式,深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机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协同攻关,推进完善长三角区域联合攻关机制,打造“产学研贯通、上下游一体”的科创全链条。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10家,对创新联合体实施的能形成标志性成果的重点科技项目,予以市级立项并争取省市县联动支持。深度参与实施省产业基础再造项目,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备份能力,着力提升八大新兴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1.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两转化”计划,推动科技型企业扩面提质,到2027年,力争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0家、科技领军企业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0家。分层推进“雄鹰”“双金”“凤凰”企业培育,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大企业培育机制,“一企一策”引导大企业发展,力争上市公司达到80家,世界500强企业有突破。大力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力争每年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

  2.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施“芯联万物”行动,瞄准500强企业、央企、军工企业,引育一批引领未来的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超常规发展数字产业化。打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加快建设“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2.0,支持打造制造业特色小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力争每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快于面上投资增速、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0%左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重点产品和工艺推广应用,每年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5个。(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3.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湖州科技大市场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支撑打造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版和“浙江拍”品牌,每年技术交易总额超200亿元。实施重大场景应用工程,深入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每年新增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产品22项左右。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方式实施转移转化。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提升高价值知识产权成果产出和转化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市场监管局)

  1.引育高端创新人才。优化提升“南太湖精英计划”“南太湖特支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引育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科学家,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化“双招双引”,围绕八大新兴产业链开展专项引才行动,大力招引海内外人才创业项目。创新工资薪酬认定、区县举荐认定等直接认定机制,新引进“南太湖精英计划”人才和团队1000个以上,其中顶尖人才领军人才300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2.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推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和新时代湖州工匠培育工程,开展“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优化企业与院校双元制合作育人机制。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到2027年,力争湖州青年工匠达到1200名左右,全市技能人才数量超过85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到37%以上。(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经信局、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团市委)

  3.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好用好“人才数字大脑”等重大应用,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深化科技人才多元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在新型研发机构探索科研系列职称自主评聘改革试点,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在人才类和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中推行经费包干制。迭代升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立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服务体系。健全常态化人才服务机制,做好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

  1.加快湖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绿色创新引领生态资源富集型地区可持续发展”主题,实施创新能力提升、绿色产业升级、资源要素集约、人居环境优化、绿色生活推广等五大行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省专项支持政策落地,支持推进“科创中国”绿色低碳创新联合体建设,实施“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试点20项以上,制定可持续发展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对国内外同类地区推动可持续发展形成示范效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协)

  2.布局全域创新空间。推动西塞山科创走廊建设,以西塞科学城为核心,沿杭宁高铁、沪苏湖高铁联动布局两条科创带,聚集“2+8”产业平台及“创谷”科创平台资源,形成“一核两带多点”空间布局。推动半导体及光电、新能源汽车、地理信息等产业加快发展,建设“生态+科技+产业”创新廊道,打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示范地。推动西塞科学城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第五城,并纳入全省战略平台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

  3.提升全域创新平台能级。统筹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和创新改革联系点等全域创新,打造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力争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进入前20位。支持长兴县、安吉县建设国家创新型县,支持德清县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创新型县全覆盖,率先实现区县研发投入强度均超国家平均水平。加快“2+8”平台体系建设,主导产业集聚度力争提升到80%以上。实施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支持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园,推动更名为湖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4家省级高新园区排名进入全省前20位。(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

  1.完善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科研环境建设,加强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等国际化载体,推进与主要创新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交流合作,链接全球高端科创资源,提升创新层级。支持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外创新孵化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加大高端外资研发机构引进支持力度。加强与其他省市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的发展联动,谋划打造环太湖科创圈,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券跨省域通用通兑,促进创新资源共建共享。(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协)

  2.健全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保护体系。推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集成改革,全面提升创新主体获权、用权、维权体验。高效运营安吉(绿色家居)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高标准推进湖州市知识产权数字化产业园,推进建设湖州市数字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支持德清县创建省级以上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企业共同体和知识产权联盟。建成品牌指导服务站33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3.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完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吸引长期资本投入科技创新,优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扩面增量,试点区域经认证的企业不受净资产规模限制,给予便利化外债额度。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等政策工具,提高科技创新首贷比和信用贷款投放比例,推动“创业贷”“人才贷”等提质扩面。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以“先投后股”形式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改革,扩大科技担保服务覆盖面。(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人行、市银保监局)

  4.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弘扬包容竞争、宽容失败、崇尚科学、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深入打造“十联动”创新生态。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推动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先进经验、典型案例向公众宣传普及。完善科技激励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强创新服务供给,为创业者营造宽松、便捷、高效的市场准入环境和创业发展环境。强化科技伦理治理和科研诚信建设,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市科协、市科技局)

  (一)强化统筹协调。在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市区县联动的管理机制。加强教育、科技、人才等政策协同,集中财力支持高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等重点工作,强化项目、基地、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二)强化财税政策保障。完善市区县两级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着力提升科技投入效能。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技术转让税收优惠等普惠政策。完善研发投入强度与财政支持、资源配置相挂钩机制,对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高于5%的企业,优先安排用电、用水、用地、能耗排放指标。深化“创新指数”与“亩均论英雄”等机制联动,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三)强化考核评价。对照省重点目标任务,明确年度工作目标,滚动实施、迭代完善,健全高效协同、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全过程跟踪指导。加强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的考核评价,深化督查激励机制,完善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为抓手的争先创优机制,将科技条线考核结果作为市委、市政府对区县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促进区县创新发展。

网站地图
扫码关注我们

服务热线

400-123-4567

邮箱:yunyingmm.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