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没有聪明的方法,只有持之以恒的;没有好的方法,只有合适的;没有无效的,只有做到的;能对这句话有同感的,是深刻领悟营销本质的童鞋。
本文所涉及的营销方法,在作者看来,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服务即营销,运营即推广。其中新闻营销是他们的重要手段之一,成功的商家都非常注重企业品牌的宣传,云客网(//)运营部陈女士介绍说:“近两年的数据反映,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注重新闻营销和媒体公关。”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早获得用户的方法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笨”。这些“笨”的方法一般只在获得种子用户的初期那个阶段进行,它们没法大规模地去推行,它们看起来很慢、吃力、劳神伤财...这些事情看起来很“笨”,可它们却把一个公司从0变到了1。没有这早的0到1,就不可能有后来的1到10,10到100。
1996年两个工程师想要自己出来单干,但是他们害怕自己的邮件被老板看到,于是做了一个基于网页的邮件系统,这就是hotmail的前身。结果这个业余时间做出来的产品马上得到了投资,但是真正推出市场的时候却反响平平。
那时候大多公司宣传产品都是大手笔买大型广告牌和电台广告位。Hotmail没有用惯常手法,而是在每一封用hotmail发出的邮件后,自动署名:“亲爱的,你也可以和我一样用Hotmail的免费邮箱。”这个现在看来挺平常的动作,在当时可是非常有创新意义的病毒式传播。
接下来几天,hotmail用户以每天3,000人的速度爆发式增长,个100万用户在短短6个月内完成累积,第二个100万在随后的5个星期内实现。当时的增长有多惊人呢?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是,创始人Bhatia给他一个印度的朋友发了个邮件,3个星期以后印度市场就积累了30万用户。这个猛烈的增长势头一直保持着,当1年半后出售给微软时,hotmail的用户数量达到了1200万,要知道,当时全球的网民数量才不过区区7千万。
07年,设计界的一个大会在旧金山召开,当地酒店爆满。两个蜗居在家中的设计学院的毕业生忽然想到,他们可以给那些找不到酒店的设计师们出租充气床垫并提供早餐,这也是Airbnb名字的来,breakfast&bed。一个星期之内,他们招揽来了3个租户,赚了几千美元。
现在你知道Airbnb市值100亿美元,很牛逼的一家公司。可是在当时,这个点子听起来是那么地蠢。公司也一度濒临破产,创始人找不到钱,刚好赶上了08年总统大选,于是设计了两款印有总统候选人卡通头像的AirBnB牌的早餐麦片才度过难关。
创始人从硅谷跑到纽约,从朋友们家的沙发睡起,然后再一家家的敲响陌生人的门,睡在陌生人的客厅里,拍下照片传到自己网站上。那时候是总统竞选大会,来纽约投票但是找不到酒店住的人有很多,他们也成为了Airbnb的早的一批用户。之后,他们举办了很多场派对,拉拢这些早期用户的心。与创始团队如此亲自接触和交流也使得一些用户变成了真爱粉,是这些人离开了纽约之后把Airbnb的理念带回到各自的城市里。网站上的用户也从曼哈顿的几个街区慢慢扩展到了纽约的大大小小的各个社区,再扩展到了全球各地。
09年的时候,Airbnb每周的营收仅仅为200美元,公司的发展遇到的瓶颈。创始人说,“我发现了一个模式。这40个在列表中出现的房型都大同小异,没有好的图片。房东就只是随便拍拍照,或者是在一个角度拍。房客不会对这些看起来相同的房源有兴趣的。”他们尝试了告诉房东漂亮照片的重要性,也曾经想过写一个拍照tips的手册提升房东们的拍照水平,都不太奏效。后,他们用了笨的一个方法??去租了一台昂贵的相机,一个个联系网站上的房东,一家家上门去给他们的房间拍照,然后帮他们把旧的照片替换成漂亮的图片。一周之后,网站的营收就从每周200美元变成了每周400美元,这是8个月来,公司收入经历的大增幅。
Strikingly一开头专注于找到一百个“超级粉丝”,并做出他们真正热爱的产品。筛选超级粉丝的方法很简单,就是问用户,如果明天没有Strikingly的产品了,他们的感觉会如何?如果一个人回答,自己的生活将受到很大影响,而且也愿意帮助让网站维持下去,那个人就是超级粉丝。
早的时候团队找到了公司周围所有学校的学生组织和创业公司,请他们都用strikingly做一个网站。几个创始人把早的2千多个用户都加上了Facebook,每天在Facebook上和他们聊天。还一个个请他们出来喝咖啡,成为生活中的朋友。这些超级用户不但给产品提出了很多很宝贵的意见,也把产品主动介绍给了其他人。
有一天当Strikingly在Facebook上看到一位用户非常生气地连续投诉自己的页面出现了问题,发了邮件也没有人搭理他,要求团队赔款。正当团队在试图寻找问题,想着如何安抚用户的时候。一位“超级粉丝”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回复了这位用户的投诉,告诉他Strikingly的客服都十分的迅速,一定是当时在处理什么紧急问题,他自己来帮忙团队来解答这个问题。两个人在网页上来回交流了十几,直到团队也加入了讨论,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后那个生气的用户表示对如此热情的群体表示十分的感动,大家因此都成了朋友,他也成为了一位超级粉丝。
当Strikingly已经用尽了身边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后,网站的增长到达了一个瓶颈期。这时团队找到一些相对垂直且小型的科技媒体和创业媒体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些媒体也比较乐意来发布产品相关的信息和介绍。得到轮的PR之后,团队把目标转向主流的大众媒体。可是大众媒体一般不愿意报道一个这么早期的产品。团队没有放弃,用google搜索,gooleapi和mturk等人工的方法搜到了一堆媒体的联系方式。一家一家去联系,给每一家媒体都写十分个性化的邮件,讲自己的故事。后终于有一家niuyue时报愿意报道他们的故事。在被niuyue时报报道了之后,再联系其它媒体就变得容易多了。就这样,他们上了50多家主流媒体,获取了头2万名用户的增长。
问答社区Quora已经成为了人们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一大平台,上面收藏着很多高水平的答案。但是它早期却面临着所有平台型网站都会遇到的鸡和蛋的问题??有内容才有用户,有用户才有内容。
Facebook曾经的做法是,让新加入的用户在短时间内迅速关注十个人,这十个人产生的内容足够吸引一个新来的用户再次打开这个网站。作为前Facebook的CTO,Quora的创始人DAngelo早也特别发愁自己的网站上既没有人提问也没有人回答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还必须是高质量的。
后他们做的方法是??创始人以及早期的员工们自己问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有了早的这些高质量的问题和答案的存在,很多用户也留了下来。之后他们继续邀请一些测试用户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和作出高质量的回答。直到网站的内容已经足够丰富,社区已经人气够旺了,他们才开放了整个网站,让所有用户都可以开始提问、生产内容和维护修改内容。
从一开始,Wufoo就不甘于做一家普通的在线表单公司,而是一家能与用户一起成长并成功的公司。Wufoo他们希望做一家有爱的公司,做出用户热爱的产品。
Wofoo早的时候搞了一个编程大赛,让用户来参与制作他们的APP,想在市场营销上制造一点声势。其它互联网公司搞线上比赛的时候送出的一般都是iPhone、XBox这些能简单买到的奖品,Wufoo为了展现自己和用户们的极客精神,前所未有的找了一家动漫周边公司定制了一把巨型斧头(真的很大),把它作为奖品。这个斧头点燃了所有极客们的激情,本来Wofoo只是想着用这个比赛来提高用户的参与感,没想到大家热情太高,吸引来了很多编程大牛,结果他们成功地让用户们帮自己写好了iOS和安卓版的APP。
Wufoo还定期亲手给每一个用户写感谢卡。每周五,整个团队的所有人都一起坐下来,一封封地写卡片。卡片很简单,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设计,但是这种个人化的手写方式让用户特别感动。而且团队成员也在写卡片的这个时间里拉近了距离。用户不再只是屏幕背后的冰冷冷的“用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始终相信亿个用户也要像个用户那样来对待,让每一个用户都能爱上自己的产品,这也成为他们起步以及终成功的法宝。
作为当今的一大互联网媒体平台,Twitter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了媒体能极大的推动它的发展。当一个公司还在早期的时候,任何一次媒体曝光就是一个成长的重要时机。
Twitter早参与的一次活动是每年都在德州奥斯丁举行的SXSW大会。联合创始人EvanWilliams也是极客,参加过展会,直到等待进入会场之前大家都会百无聊赖地在走廊里等着。所以他为这个大会特别做了一些功能,使得参加会议的人都可以上网在Twitter上关注一些“Twitter大使”,得到关于大会的新闻和信息。他们直接从会务组租来了一个超大的等离子屏幕,把这些屏幕放在大会的走廊里,直播所有参会人在现场发出的帖子。后来会场的屏幕也不够用了,他们自己拉来了电视,完成了现场直播。
他们的另一个尝试就是和当地的电信服务商合作,为大会创建了一个独特的频道(当时还没有关键词一说),让用户发“joinswsx”的短信到一个制定的40404号码。这样,一旦有人成功发出短信,他的留言就直接显示到了大屏幕上。在这个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还未普及的年代,推特使用了简单的办法完成了用户与网站的交互。
会场里的几百人都开始用Twitter来评论这次展会里的所有产品,各个参与展会的人也在Twitter上发布自己产品的新闻。在大会上演讲的人也一再提到这个网站,很多来参加会议的知名科技博客的也在网上宣传它。这一次大会,Twitter获得了很大媒体曝光,也导致了次流量高峰,推文从每天2万条迅速增长到每天6万条。
在做聚美之前,三个联合创始人做的是另一个游戏广告的项目。做了一年左右,把天使投资的那笔钱都快烧完了,游戏这个项目也没有任何起色。三个男人在低谷中寻求新的机会,当时正是团购开始火起来的时候,于是他们一拍大腿,决定切入做化妆品的团购。
用两天时间迅速设计了logo,搭建完网站,他们发现公司已经没有钱请达人宣传,甚至都没有钱请人来做市场营销的活动。于是他们几个本来都是做互联网产品的大老爷们开始研究起化妆品的使用心得。联合创始人戴雨森在人人网上注册了一个马甲,伪装成一个用了好几年BB霜的资深达人,写了一篇帖子,告诉大家BB霜是什么,有多少种,对这些商品有什么看法等等。
这篇文章火了。有几万人分享,几十万人阅读。文章的末尾有聚美的购买链接,这个帖子给他们带来了早的几十万的销售额。
当时也有不少化妆品B2C网站。他们的对手对化妆品更有经验,也更有供应商的资源。于是聚美需要每天只推荐一款产品,让所有顾客只聚焦在那一款产品上,提高转化率,提高单个产品的购买量,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他们发现大部分化妆品网站只是从品牌商的官方网站上抓了一个产品图,图片经常不清晰也不真实。可是女人是视觉性动物,东西好看不好看非常影响她们的购买欲望。
于是他们自己在办公室单拿出一个工位,架起了白色的隔板,买了照相机,固定好位置,所有的化妆品都在这个小小的“摄影棚”里拍照。他们把产品照片在网站上用大尺寸铺排开来,再加上详细的口语化的商品描述,真的像是在给朋友推荐一个好产品那样。所以即便每天只卖一款产品,转化率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