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未成年人涉嫌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类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研究中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出现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往往是由于法律意识薄弱而陷入犯罪漩涡,事后感到后悔不已。在逆风飞行”关爱新会重点青少年服务项目中,服务对象小杰就是这种情况。
小杰初中毕业后就步入了社会,结识了一群朋友,经常在一起打桌球、打游戏、去酒吧。这群朋友全都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且生活以玩乐为主,一直没有固定职业,受所处的朋辈圈子影响,小杰也一直浑浑噩噩地过着日子。一天晚上,小杰接到了其中一个朋友的电话,说自己被人打了,让小杰和另外几个朋友一起出来帮忙,小杰当时没有经过考虑就赶到了现场,最终他们把受害者打成了轻伤。
在本次事件中,主要组织者由于情节严重被判了刑,而大部分未满十八岁的参与者都移交至未成年人检察办公室进行处理,这里面包括了服务对象小杰。小杰虽然只是打了对方一拳,但也属于共犯,暂以附条件不起诉处理,考察期为6个月。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社工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从服务对象的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出现的情况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见下图:
①辨别是非能力不足:由于小杰受教育程度有限,容易受他人的怂恿下就作出决定,甚至以身犯险。
②法律知识薄弱:在遇到问题时,根据他人的决定而直接处理问题,不作思考,也意识不到事件是否涉嫌犯罪。
根据服务对象小杰的需求,社工分析小杰在个人层面需要提升辨别是非能力和提高法律知识,就是这些知识的缺乏,导致小杰出现一系列问题,于是社工制定了以下具体目标和策略。
运用“空椅对话”方式回顾打架事情的经过,纠正小杰非理性认知,引导小杰思想正向发展,并在服务期间向小杰讲解法律知识、找相关法律知识视频让小杰观看学习。
1.通过家访或电访的形式,让小杰父母意识到其缺少对小杰的关心,期望通过掌握沟通技巧以促进彼此的沟通,改善彼此的关系。
2.社工通过与小杰讲解与父母的沟通方法,增加小杰主动与父母沟通的次数,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发展,进而获得家庭支持。
社工带领小杰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活动),撕下自我污名化标签,引导其重新融入社会,形成正向朋辈社交圈子,回归正向发展。
根据小杰的情况,社工通过邀请小杰参加同质性小组活动、趣味活动,且结合日常个案服务,提升小杰对自我的认知程度和对未来的自信心。通过带领小杰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小杰与正向朋辈间的联结。并且每次活动社工都与小杰进行交谈,定期了解小杰的近况和与家人的沟通情况。
本案的评估方法包括:半结构式访谈,即社工根据要求和目的,有目的地与服务对象直接交谈进行测量;观察法,即社工在服务过程中观察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后发生的转变。
小杰通过社工的讲解和定期地发一些法律小视频给小杰观看学习,小杰已学习到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参加小组活动能大胆分享自己的未来规划,小杰已正向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规划。通过与小朋友和义工们的工作沟通,增强了小杰的自信和沟通能力。
进行个案辅导后,小杰与父母的沟通次数有所增加,双方的关系有所缓解,小杰有时主动为家人煮饭,一起回乡看奶奶。据小杰反映,他现时会主动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父母也会不时关心他的情况,家庭成员关系发生正向改变,家庭目标达成。
小杰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当志愿者,用自己主动和亲切,让小朋友们喜欢上了这位大哥哥,既锻炼了社交能力,也让曾经“贴”在小杰身上的标签随着印象的改变,被一点一点地撕下,社会层面目标达成。
回顾整个服务过程,社工注意到类似本案中的服务对象,他只是社会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出现未成年违法犯罪现象频繁,受教育水平低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他们这种充沛的精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如果引导得当就会转化为智慧的力量,反之,则可能成为暴力或违法的动机,这时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温暖和帮助,共同守护未成年人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